花了106块大洋购买了腾讯的年费会员。购买年费会员的唯一原因是,我的QQ在很早之前就已经500人满员了,年会员可以让我的好友数达到1000个。而我上一次为QQ付费是在数年前为了开通4个QQ群。
我这里列举腾讯的四个收费服务作为例子(暂用简要词语概括这四项收费服务)来说说今天的这个关于增值服务、关于商业模式、关于刚性需求和长期价值的话题。
1.突破好友500限制的年费会员收费服务;
2.可以建4个群的QQ会员收费服务;
3.QQ秀收费服务;
4.QQ宠物收费服务。
那么对于用户而言,这四项服务的支出是否划得来呢?
1和2,对我个人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作为即时通讯工具,我对好友数及QQ群有需求。但是这两个服务是否可以免费提供呢?因为QQ聊天窗口本来就有广告的,但为什么又要对这些所谓的增值服务收费呢?答案似乎很简单,投资人对于上市公司期望的不断提高迫使其想出一些可以产生利润的增值服务,这样才有更好看的报表。互联网的收费模式(尤其是微支付),我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一大趋势之一。但是如果腾讯吃惯了收费模式的好处,会逐渐丧失挖掘广告等可能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的机会。越免费才越有机会释放更大需求。
3和4则属于腾讯创造了之前并不存在的市场,即用户对于QQ秀这样的虚拟形象的需求是腾讯自己挖掘出来的。应该鼓掌才对的,可是满足用户的非刚性需求是一把双刃剑,你前期得到了好处,但是非刚性需求意味着用户可以随时放弃这项服务。这跟免费网游里购买道具是一个逻辑,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国网民突然成熟了,三低网民减少了,这个曾经创造出来的市场是否可以继续辉煌,我看不见得吧。
我相信腾讯是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是我个人认为具备长期潜力的互联网服务应该是可以提高产业效率,提高沟通效率的服务。比如电子商务、SaaS等。这些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比如电子商务因为削减了中间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而SaaS则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逐步完善原先软件无法触及的边界,尤其是企业管理类的SaaS,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上下游之家完善了信息交付方式。QQ这个IM是否可以在沟通效率上更进一步以及继续挖掘对用户的免费模式,而非开始不断通过那些非刚性需求套现,或许是个命题。
深入挖掘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可以促进个人对于整个产业的提升,这样的增值服务才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打开链接是在新窗口还是原窗口是一个最基础的交互方式 iq option login。但是很多项目进行中,我们的原型设计并没有仔细考虑链接打开方式。而为了满足运营的需要,选择新窗口打开的方式在增多。还有部分网站把一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分还成2页甚至3页展示。那么到底怎么处理这个最基础的交互才是合理的呢?这里稍做分享。
国外大多使用原窗口打开链接,OM19同学总结得非常不错,推荐阅读。我再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认为在以下情况下对于新窗口也是可行的:
1.链接可能会打断用户现有任务流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新窗口打开(比如一篇博客的某句话链接到了另外一篇文章,建议使用新窗口打开);
2.广告链接,可以选择在新窗口打开;
3.页面包含多个分类链接时:比如三个并列的链接,可以选择新窗口打开(需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比如DZ论坛帖子展示页、豆瓣小组话题列表页都是使用了原窗口打开)。
在这里补充几点:
1. 中国用户视乎更喜欢使用新窗口打开然后点击关闭,而非原窗口打开然后后退。这个场景的两种方式其实用户得到的结果差异并不大,更多的是用户习惯(很可惜中国用户被垃圾网站带动得习惯了新窗口了)。
2. 可参考豆瓣,豆瓣除了广告位以外几乎全部是在原窗口打开链接。
3. 新窗口和原窗口打开链接,对于信息架构确实有考验 輝達股價,对于过多依赖后退及关闭窗口操作的站点,表明用户较难通过页面本身顺畅到达想去的页面,只能通过浏览器的工具来辅助实现。
OM19同学还提到一个问题,即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好的默认设置还是给用户提供自定义的权利?以上两点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有一定冲突,比如打开链接的这个案例。用户其实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来使链接在新窗口中打开
1. 使用“Ctrl+点击”打开链接或使用“Shift+点击”;
2. 使用鼠标右键。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所有链接都应该默认原窗口打开,然后用户选择以上两种方式(或者在浏览器选项里修改默认配置)是否先窗口打开。但是很可惜,以上两种方式对于大部分用户是不适用的,这些看似基础的功能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更别谈使用了。所以做好默认还是非常重要,做好默认设置对于初级中级用户而言是友好的,而用户自定义权利更多情况可以考虑给予高级用户使用。
电子商务评价体系有多重要,回顾一下以前的淘宝差评门就知道了。花巨大的勇气和代价央求买家差评改好评,还有气急败坏的骚扰买家的。原因很简单:信用评价体系跟销量会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据不可靠消息,一家皇冠的淘宝店市值可以达到100,000RMB,也就是一家皇冠以上的淘宝店如果账号密码放在市面上卖,有人愿意花10W块大洋来买。所以即时到了今天,旺旺还是有无数刷信用广告,可见信用就意味着生意。
先看看淘宝目前的评价体系:累积信用+动态店铺评分。规则大致如下:
1. 累积信用计分规则:中评不计分,但会影响卖家的好评率,请慎重给予。每个自然月中,相同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用评价计分不超过6分。评价后30天内,您有一次机会删除给对方的中评或差评,或者修改成好评。
2.动态店铺评分计分规则:均为匿名评分,每个自然月中,相同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店铺评分计分次数不超过3次。店铺评分成功后无法修改。

淘宝普通卖家是累积信用和动态店铺评分双重标准。商城卖家则只有动态店铺评分标准。据个人观察,对店铺的评价累积信用直观,比较容易左右用户的购买。现在的动态店铺评分貌似呈鸡肋状。
那么是不是信用评价体系是C2C的事情,只要B2C了这个就不存在问题了,这个逻辑其实也不对。真实购买产品的用户评价比资讯网站来得靠谱的多。所以现在大家都不会去zol.com.cn和pcpop了,直接去淘宝看销量和用户评价,没有比这数更准的了。我也相信随着待电子商务的进程,站内评价体系这个产品一定会不断革新。
这里,扯扯我个人对于电子商务网站的评分体系的几个小建议 smartbrokers.tw/nvidia-shares:
1.引导用户发表真实使用评论(属于将社会化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不过别学拍拍居然引导用户将使用体验写在Qzone里,这个关连设计多少牵强了。这个案例看新蛋,新蛋会用积分来换取用户的真实评论。所以你要知道当初当当和卓越没弄好的事全被豆瓣干了。其它行业的电子商务千万抓住用户互动评论这一块,以后这东西就是金字招牌。
2.做好店铺评分和单件商品评分。店铺评分就好比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单件商品评分就好比一个个人在这个国家是属于穷人还是富人的意思。你看在中国这个穷国家,富人也多了去了,对吧。这儿需要处理单件商品多次重复上传的问题,如何保证单件商品评分的延续性貌似又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
3.做好评价体系的不断更新。貌似淘宝的评价体系是在有啊的评价体系出炉后进行革新的,相信以后一定有一套比现在更成熟的评价体系。
最后抛一个问题,为什么淘宝和拍拍要设计双方互评后需等待30分钟才能看到已评过的计分。这个30分钟时啥意思?故意打发走你,这样就无需实时更新数据了?
这篇文章在草稿箱躺了好几天,最近事情比较多直到今天才抽时间把文章写完。年会上,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大学同级的同学,还有高几级的师兄,也有一些在网络上交流过却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朋友。很热闹。

对产品设计的理解是一直在互联网范畴的,但不得不说UCD绝对不应该狭义在互联网领域。比互联网历史更早的工业设计和软件体系其实都有UCD,而且很多经典的设计案例和设计理论都还是源自非互联网行业的,比如工业设计。
鸦总上午的演讲有些思路非常宝贵。方法论是可以看书总结的,而设计态度和对行业的理解的交流比较有价值,我这里分享一些书友会之后的一些想法。
1. 抓住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首先抓住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然后通过后续的迭代满足非核心用户的非核心需求。
2. 产品设计过程核心的环节应该是需求挖掘。做过企业级产品的人应该会更明白,企业用户不再单纯是个人行为,企业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分离。比如ERP,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它必需满足企业的核心价值(比如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企业),最高境界是可以借此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所以需求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需求的满足,其后的信息架构、交互设计、界面设计都是空中楼阁。
3. 对鸦总最后的一个“小”字的观点印象很深:小团队,小公司。随着商业进程的发展,一定有些业务需要更多的人更多更专业的人来推进,但是并不意味着复杂。很多时候你可以相信你的团队成员可以迅速成长,并负担更大的责任。
4. 互联网逻辑。在互联网公司,如果某个经理人是主要管人,那么经理人需要有一套非常好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如果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是管事,那么他一定要有互联网逻辑。互联网本身是个自下而上的新产业。年轻人都是重度网虫,互联网控,他们对互联网有常年熏陶的敏锐嗅觉。如果经理人缺乏互联网逻辑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5.Tony说,豆瓣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数据证明都可以发起项目,工程师、设计师都行。我从来不否认我对豆瓣的好感,Tony同学让我对豆瓣的好感又增加了。
支付宝的演化
美国有这样的银行,它没有实体,所有业务全通过互联网进行:包括存取款、信贷等。比如我通过转账的方式将3000美刀存入这个银行,而我的消费支出都通过网上进行,比如网上缴费网上购物,你甚至连一张借记卡都不需要,更不需要ATM。因为没有实体的经营,这样所说的这种业态的银行经营成本将更低。
我相信有一天如果政策允许的话,纯粹的网上银行一定会兴起。我把这个例子里信贷的业务抛开,支付宝都在做。支付宝已经在经营的业务:存款、取款、支付、转账,并且这些服务降低了异地跨行服务的各种费用支出(支付宝现在针对个人单月10000以上的才收取费用)。而支付宝比银行欠缺的是信贷。然而信贷的基础是信用,这难道不也是阿里系的强项么?
未来的某一天,某公司的员工工资将通过支付宝下发,员工的水电费、上网费、电话费、购物都通过支付宝线上搞定。如果确实需要现金或者要到实体店,你也可以讲支付宝的钱存入你的借记卡。如果未来,支付宝再深入一步进入房贷、企业信贷的话,它将成为一家伟大的银行。
淘宝运用开放平台做更大的事情
淘宝开放平台(比如取得初步成功的淘宝和优衣库合作案例),其实可以看作是淘宝在买卖交易之外为卖家提供购买流程、信用及评价体系、支付流程、商铺管针对理工具、营销工具等服务。(当然开放平台也包含满足买家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需求)。
所以当用户购物的起可以不在淘宝站内,当淘宝的重点不再是淘宝网这个网站本身,淘宝不断提供所有基础的电子商务服务:比如购买、信用、支付、管理、营销工具等。淘宝确实拥有了其他网站难以迅速复制的法宝。
淘宝开放平台还会通过open.taobao.com和app.taobao.com创造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的软件平台。这些因素放到一起,淘宝越来越像Amazon,但是方式又有很大差异。
这篇文章首发在了kdued团队blog。
http://www.kdued.com/2009/11/web_design_and_web_operation/
定义网站产品和网站运营
某些类型的网站属于产品驱动型,另外一些网站则可能属于运营驱动型。邮箱属于典型的产品驱动型,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QQ邮箱,其原因一定离不开QQ邮箱在产品设计上的不断改善。运营驱动型的产品,典型的例子是天涯等社区类网站。还有一些属于媒体驱动型,比如新浪,虽然首页巨烂,但是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新浪成为最强大的网络媒体。
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电子商务网站的Web Analytics、SEM、广告管理等理论上讲属于运营,但却与产品关系密切。其实我这里想说的是:一家公司需要对产品和运营有比较好的认知,才能协调资源,产品和运营都有突破。
产品团队应在产品上线后继续迭代设计
在网站上线之后,理论上将公司的工作重心就由产品团队逐渐转向了运营团队。那么产品部门应该做什么呢?当然不是等下一个版本发布也不是被拆借到运营项目上,而是深入研究目前的产品,进行迭代设计。互联网产品永远只有beta。比如产品团队应该重点优化信息架构、导航、注册、登陆、购买网站产品的核心环节。
然而产品上线之后,运营团队会有各种方案出来,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产品团队协助。于是你会发生产品团队被分配到了一些运营任务上。我个人意见是产品团队主要精力放在产品本身,运营项目需要控制对产品团队的耗损。因为运营项目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运营本身。
运营的核心哪?
那么运营除了在传统的广告管理、SEM等方面之后,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今年儿童节我策划的一个社区运营的小项目:搭乘友商网时光隧道返回你的童年。不多说,大家弄明白之后自个悟吧。
另外一个案例是雪铁龙C5的互动营销案例。这个案例看出传统企业已经开始与BlueDoor、奥美这样的公司合作进行跨界营销。个人认为C5的案例出彩的地方是用户通过邀请几个人来参加这个线上活动后,获得一张来自欧洲(因为雪铁龙是法系车)的明信片。雪铁龙用欧洲明信片这种有吸引力成本又低的方式拉动用户进行自传播。
自己感觉产品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对运营的理解感觉还不够深入,欢迎有经验的读者随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