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购入一批书《世界是湿的》《豆瓣的流行隐秘》《引爆点》。虽然这些内容均和互联网密切相关,可是却完全没有涉及到网站、登陆、注册等等,而是包含了传播学、人种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涵的互联网。尤其是Social Media范畴内的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跨界领域。
所以当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使用Twitter时,Twitter顶多只能是个记事本;只有当越来越多人使用Twitter时,Twitter才能成为The Pulse Of The Planet。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事情很简单:吃饭、睡觉、工作。而多个人参与的时候就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进行迥异的活动:家庭、学校、企业、宗教、国家。映射到互联网上来是同样的逻辑,独立个体的互联网比如看资讯、网上购物。但是多个人进入互联网之后,就产生了社区、网游、IM、Facebook和Twitter……
IM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搬到了互联网上,QQ群模拟了多人开会的场景。Facebook和Twitter分别挖掘了社交和传播等某种需求,但是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可以原型可以参照,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新的逻辑。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通过酒桌上解决了,但是可能有一天人际关系来自于甲同学在Facebook上为乙同学送上了“一朵花”。而如果Facebook确实愿意在社交方面继续前进的话,其产品团队一定需要研究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便是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所以Facebook要上线新功能时候做得各项用户分析和数据研究一定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因素。
延伸来看,互联网与Social相关产品的诞生或者升级一定是跨界的领域:传播学、人种学、社会学、心理学。这钟跨界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跨界
再说微博的传播
9月UCDChina书友会的话题是《微博的传播与交互》,深圳地区书友会由我做PPT引导。这里把我的一些思路做简要分享。
微博的传播属于传播学的范畴,微博的交互属于设计界的范畴,二者关联性其实不大,我讲的部分以产品设计角度和传播角度讲得较多,所以索性将PPT题目定为《微博的传播》,减少歧义。我一直不大同意我们把Twitter类服务翻译成微博。而我后面的案例也只讲Twitter,其它类似的类似服务我个人认为没啥研究价值不大。其实从Twitter从成立到现在,虽然做过多次战略调整,但是一直保持着轻巧的身躯,从开始的“what are u doing”直到现在的“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Twitter本身是一块木头,但是你要用木头来做家具还是当柴火取决于你自己,这也是Social类产品特有的。这里拆解Twitter的使用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
>>Twitter的使用
a) 看别人发布的信息;
b) 亲自发布信息。
>>Twitter的功能
a) 140个字
b) Follow机制
c) 开放+第三方应用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Twitter本身是一个绝对的“轻”产品。然而用户并没有因为产品本身的“轻”而觉得产品单一或者乏味。看看用户是如何使用Twitter的就知道了。(这里我CC了@caozenghui老师的不少观点)
a) 社交活动:了解朋友动态,并进行互动;
b) 记录分享新鲜事及观点、;
c) 开放的群组:RT、@;
d) 阅读器;
e) 沟通;
f) 个人主页+网络身份标识;
g) 知道;
h) 搜索关键词:#;
i) 追“星”;
j) 企业级应用:企业Twitter、Marketing;
书友会上和大家讨论了E-mail、IM、BBS、Facebook、Twitter等具备Social特性的几款产品的从多维度的比较,来更好的认识Twitter的特性。
PPT的详细内容:
请各位会翻墙的同学,Follow我@ImGuangyao。
请尚不会翻墙的同学尽快翻墙,你们在国内玩山寨Twitter一点也不带劲。
Social Media, 是Marketing还是Sales?
准备了很久的一个关于社会化媒体的PPT。过程中意识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Social Media Marketing为什么我们会翻译成社会化媒体营销,而不是社会化媒体市场呢?
这里就涉及到Marketing和Sales的区别了。举个例子:深圳的天虹商场打出全场5折起的口号属于典型的Sales范畴。而如果天虹商场在电视台打了一则电视广告,那么这个就属于Marketing范畴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肯德基的电视广告就经常做营销的事情,6月1日前XX汉堡XX价格等等。
我认为,社会化媒体更偏向市场(Marketing)而非营销(Sales)。戴尔、Zappos的在社会化媒体方面尝试更倾向于品牌认知度。这种品牌认知不再是通过狂轰滥炸的广告和明星代言,而是由用户主导,以会话形式,通过社会化方式,形成普通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可能A用户对诺基亚的钟爱就来自于A在twitter的好友B使用诺基亚百摔不坏的神奇经历。这是一个品牌传递和积累的过程。(PS 当然糟糕的品牌通过社会化媒体可能会加速灭亡。)
当然社会化媒体是可以承载营销因素的,比如dell的多个twitter账户中,以折扣信息@DellOutlet的follower最多。在某些产品或某些人群中,价格的影响会超过品牌。比如Lytous在Ucd书友会提到深圳茂业百货曾经发起的买200送400的活动。普通消费者,对日用品和服饰的需求更容易对价格敏感,而非品牌。而当你一掷千金准备买数码车子、房子的时候,消费者更容易对品牌敏感。
但是要注意,价格在社会化媒体中很难长期积累,能长期积累的就又回到品牌上了。那么难道是中国特色,把Social Media Marketing偷换成了Social Media Sales?
twitter演进更像通讯工具
很多人会拿Facebook跟传统社区比较,拿twitter跟博客比较。因为twitter的广播式传播而且生成唯一的URL的缘故,于是twitter这样的服务有了“微博客”的标签。昨天的嘀咕沙龙上,我认同小甲的观点,微博客这个名号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绝对不是mini blog或者micro blog。
如果让我比较,我会更愿意将twitter跟IM来比较。那么首先来做一个这样的比较:
1、某人QQ好友和陌生人对应twitter following和followers;
2、某人QQ聊天记录对应twitter的会话信息。
当然twitter相比IM的也有诸多差异
1、twitter的广播特性,IM更多是点对点的特性;
2、twitter的会话信息可以以URL的方式保存。
从这个角度讲,twitter将与IM并列,形成另外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如果再回望互联网上其它经典Social Network服务:E-mail、BBS、IM、语音通话,这些服务都是基于社会化人与人交流的服务。现在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通信方式twitter。
当然,这些服务没有替代关系,只是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不同需求罢。如果你很着急找一个人,直接打电话;有些个话题想交流,你可以上BBS;某些情况你会用到IM,另外一些情形或需求条件下,你会用twitter。至少我认为twitter是一种高效的工具。而顺应历史逻辑,twitter的社会化特性和开放平台已经在告诉我们,这个通讯工具极大可能是赢家通吃,由1-2家左右的服务商占领整个市场。
twitter于是乎成了一个具备丰富社会化特性的通讯工具服务。
欢迎大家follow我的twitter http://twitter.com/imguangyao
更新Twitter账号了
更新twitter的账号了,现在的账号是imguangyao(不知哪个鸟人把guangyao抢注了),和域名保持一致。还没Follow我的同学,玩命点这吧。这个调整对之前已经follow我的同学没影响。
说到这里,就突然想扯扯关于用户名登陆的设计了。Twitter的设计比较合理,用户名可以修改,而且以邮箱、用户名都可以作为登陆依据。其实如果仅仅以字母数字组成的用户名最为登陆依据,那么这个用户名应该算是用户数据库表里垃圾字段了。我现在比较倾向于Open ID、邮箱(或者手机号码)作为用户名。增加昵称的非主键字段,可以随时修改,即使重名也不受影响。想想原来的情况,注册某站点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用户名已经被注册了,于是不得不选择第二甚至第三种方案。结果导致用户名很容易被遗忘,然后只能翻箱倒柜从E-mail里找或者就此离开。现在越来越多的站点开始使用邮箱作为登陆名了,最好例证就是QQ。卓越亚马逊也已经是邮箱登陆了,但是在登陆的地方没有任何提示,细节地方没做好。这点支付宝的同学做的最早也是最到位的。看看支付宝的登陆入口提示:账户名(Email地址或手机号)
社会化工具、开放平台的twitter
我使用的twitter的第三方应用是FireFox下的插件TwitterFox和Twhirl。由于我个人比较烦倾向浏览器而非客户端,所以TwitterFox和Blackberry下的wap版是我使用的主要工具。Follow我使劲点这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twitter?我们在twitter上唠叨啥呢?我follow的twitter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同学朋友,一类是IT同仁。
第一类,同学和朋友们在twitter上会发[我要去厦门旅游了][花80块大洋看电影去]类似的消息,这些信息对于陌生人而言,当然是垃圾。但因为真实网络的缘故,对我确实有价值的,因为你会关心朋友的近况,这个和facebook的状态类似。当然facebook确实支持twitter更新个人状态。ps 推荐一下师兄爱狗在Japan的twitter。
第二类,IT同仁们每天更新twitter包含了思想碰撞和思维状态。这是我所关注的。不乏有新意的唠叨值得收藏。我使用twitter也是希望可以记录一天丰富的思维和灵感的。当然大家有时候也会集中到饭岛爱上。Orz。
当然twitter还有媒体性质,但是我觉得这层意义要比其社会性要小很多。twitter的媒体性质只是成本和门槛更低,广播效率更大。为什么用twitter,而不是饭否、唠叨、滔滔、zuosa呢?twitter本身简单,但是却因为开放API而拥有强大的第三方应用。twitter在做平台,给更多第三方机会做应用的机会,很有facebook的意味,强大。不知道饭否、唠叨啥时候能赶上来呢。
通过twitterfeed(支持open id)和feedlr实现twitter更新feed也很强悍。不过我不建议用户把Google shared items等等也twitter输出,尤其是高频的输出,会导致信息泛滥。另外,通过twitter的@username交流方式对应性不好,还需要改进。虽然twitter还没摸清楚盈利模式,不过我还是对这个平台异常乐观。